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医学知识 > 免疫系统 > 白细胞
编号:13600776
白细胞、血小板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8年2月5日 《中国社区医师》 20185
     doi:10.3969/j.issn.1007-614x.2018.5.75

    摘要 目的:探讨白细胞、血小板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。方法:收治30例败血症及同期30例未并发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,对其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。结果:败血症组白细胞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组,血小板低于高胆红素血症组(P<0.05)。结论:白细胞、血小板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有临床价值。

    关键词 新生儿;白细胞;血小板;C反应蛋白;降钙素原

    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,为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、繁殖、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性反应[1],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。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d内起病,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,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-杆菌为主,多系统受累、病情凶险、病死率高。晚发型在出生7d后起病,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,病原体以葡萄球菌、肺炎克雷白菌常见,常有脐炎、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,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[2]。下面就我院2014年1月1日-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30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分析,并对白细胞、血小板、C反应蛋白(CPR)、降钙素原(PCT)检测结果进行分析,具体报告如下。

    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2014年1月-2016年12月收治行血培养阳性的30例新生儿败血症作为观察组。其中男18例,女12例;日龄1N 25 d入院,<7 d 18例,≥7 d12例;早产儿11例,足月儿19例;并发新生儿肺炎12例,高胆红素血症20例,DIC 2例,肺出血2例,NRDS 4例,窒息4例,硬肿症2例,贫血5例,化脓性脑膜炎2例,低血糖3例,NEC 2例,先天消化道畸形1例,脐炎1例,肺出血2例,皮肤脓疱5例;治疗后治愈13例,好转11例,死亡2例,放弃治疗4例。同期收治的30例未并发感染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,其中男16例,女14例;日龄1N 28 d入院,日龄<7 d 14例,≥7 d 16例;早产儿13例,足月兒17例;败血症组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性别、日龄及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见表1。

    临床表现:发热9例,体温不升12例,反应差25例,少哭、少动15例,不哭不动7例,皮肤花斑16例,皮肤黄染20例,咳嗽6例,吐沫10例,呼吸急促、青紫18例,呼吸暂停6例,腹胀3例,黏液血便2例,呕吐9例,肝脾肿大6例。皮肤瘀点4例,针眼出血3例,肺出血2例,呕血、便血5例。

    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情况:早发型18例,其中革兰阴性菌14例,革兰阳性菌4例,具体分布:大肠埃希菌9例,其中多重耐药菌4例。肺炎克雷白杆菌2例,其中多重耐药菌1例。鲍曼不动杆菌2例,阴沟肠杆菌1例,屎肠球菌1例,无乳链球菌3例。晚发型12例,其中革兰阴性菌5例,革兰阳性菌7例,具体分布为表皮葡萄球菌3例,人葡萄球菌1例,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,头状葡萄球菌1例,无乳链球菌1例,肺炎克雷白杆菌2例,大肠埃希菌1例,鲍曼不动杆菌1例,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例。革兰阴性菌非耐药菌株对头孢一、二代不敏感,对头孢三四代、碳青霉烯类、头霉素类、丁胺卡那霉素、左氧氟沙星敏感。耐药株仅对碳青霉烯类敏感,革兰阴性菌除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外,其余菌株均对该药及红霉素耐药,非耐药菌株对克林霉素、头孢一二代、糖肽类及莫西沙星敏感,耐药菌株仅对糖肽类敏感。

    方法:所有患儿入院后1h内,抗生素使用前给予采静脉血行血常规、CRP、PCT、血生化、血培养等检查,血常规使用希森美康5类全自动分析血细胞仪,CRP、PCT使用QMT8000型免疫定量分析仪,采用免疫层析法。

    参考指标:我院血常规白细胞参考值范围为(4~ 10)×l09/L,血小板参考值范围(100~ 300)×l0 9/L。免疫层析法检测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C反应蛋白≤5μg/mL,降钙素原< 0.2 ng/mL。

    统计学方法: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2.0统计软件处理,计算资料均采用(x±s)表示,两样本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,P< 0.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结果

    两组比较白细胞计数、血小板计数、CRP、PCT的差异。结果提示败血症组白细胞、CRP、PCT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血小板低于高胆红素血症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其中CRP、PCT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1)。见表2。

    讨论

    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,免疫功能较差,极易发生感染。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,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[3]。常见病原体为细菌,但也可为霉菌、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[4]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食、少哭、少动、发热或体温不升、体重不增、反应低下、面色苍白或灰暗、出血倾向、黄疸等非特异症状,有时黄疸是败血症唯一的表现,造成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难度大。且该病进展迅速,病情险恶,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败血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,导致新生儿死亡。

    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“金标准”为血培养[5],但因其耗时长,早期诊断应用中存在困难,加之血培养阳性率受标本采集、实验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,各家医院报道不一,阳性率基本波动在17%~ 30%.依据此检查可能导致较多病例漏诊。本研究通过对30例新生儿败血症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白细胞计数、血小板计数、CRP、PCT的对比分析,发现败血症可导致白细胞计数、CRP、PCT明显增高,血小板计数下降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究其原因是毒素及炎性因子的刺激,导致骨髓中及边沿池中白细胞进入血循环,导致白细胞增高[6]。而毒素的破坏及凝血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及大量消耗,均可导致血中血小板计数下降。CRP是由肝细胞所合成,具有激活补体和促进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。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,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量,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。CRP是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。PCT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内合成,是降钙素的前肽物质,其稳定性好,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含量极低,当病理状态下,机体受到炎性细胞因子刺激时,肝、脾、外周单核细胞等器官可分泌PCT,导致血清PCT水平升高。尤其严重细菌、真菌、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。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由此可见CRP、PCT均为炎性反应指标,并不直接提示败血症,白细胞、血小板、CRP、PCT联合检测,可以利用其在败血症早期诊断中敏感性优势,弥补特异性不足的缺点[7],而且血常规、CRP、PCT检测方法简单,在各级医院,甚至基层医院均可开展,有推广价值。

    总之,在发现新生儿败血症非特异临床表现时,及时完善血常规、CRP、PCT检查,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率,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,加强对症处理,可遏制病情进展、降低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率。在上述检查同时强调使用抗菌药物前抽取血培养[8],以便确诊该病,并且明确感染病原及药敏情况,指导进一步治疗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邵肖梅,叶鸿瑁,丘小汕.实用新生儿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m版社,2011:340-347.

    [2]张伟新.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 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析Ⅱ].广东医科大学学报,2017,2(35):62-64.

    [3]薛辛东,杜立中,毛萌儿科学(8年制临床医学专局[M]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:201-204.

    [4]陈少丽,麦秀连,严越秀,等.新生儿败血症80例临床资料报道分析[J]数理医药学杂志,20117,30(3):386-387.

    [5]黄嫦娥,刘运华,王葭.降钙素原、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[J].中国当代医药,2016,5(15):130-132.

    [6]金燕,王惠萍,肖延风,等.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[J].中国妇幼健康研究,2017,15(6):647-649.

    [7]姜秀文.CRP联合PCT在早期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[J]中国卫生标准管理,2017,13(5):127-129.

    [8]惠迎春,曹娜,庞永清.血培养联合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[J].中外医疗,2017,1(5):5—7., http://www.100md.com(杨丽萍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学版 > 医学知识 > 免疫系统 > 白细胞